众所周知,蒙哥在钓鱼城战役中战死后,他的两个弟弟,忽必烈和阿里不哥,迅速陷入了争夺蒙古大汗之位的激烈斗争。那么,在这场权力的较量中,谁才是真正有资格继承汗位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需要追溯到之前的几任蒙古大汗,他们是如何继承汗位的。在蒙古传统中,通常是“幼子守灶”的规则,即正妻所生最小的儿子有权继承家族的财富和权力。从这个角度看,阿里不哥作为拖雷一系最小的儿子,似乎更有继承的优势。
然而,蒙古的继承制度并非一成不变,特别是从铁木真(成吉思汗)开始。作为蒙古帝国的奠基者,铁木真并没有按照“幼子守灶”的传统,而是在生前明确将汗位传给了他的三儿子窝阔台,而将自己的小儿子拖雷排除在外。由此,蒙古帝国的继承制度开始出现变化。
更复杂的是,窝阔台在去世后,也未能完全依照自己的意愿让汗位继承下去。窝阔台生前指定的继承人是孙子矢烈门,但当窝阔台去世后,继位的却是他的长子贵由。贵由能够继位,主要是因为他的母亲乃马真,她作为正宫皇后,在窝阔台死后长时间临朝称制,且凭借自己的政治手腕,成功将贵由推上了汗位。因此,贵由的继位并非仅仅依靠传统继承,而是通过深厚的政治斗争和权谋。
展开剩余77%贵由继位后不久便死于西征途中,且死得突然,这也让他未能指定继承人。继贵由之后,贵由的皇后海迷失暂时代行大汗职务,长达三年之久,直到蒙古帝国的诸王和部落开始了新的争夺。
当时,身处钦察汗国的拔都,显然不满这种局面,于是召集蒙古各部王公召开“忽里勒台”大会,推举新的大汗。拔都与拖雷的长子蒙哥联手,借着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影响力,最终成功让蒙哥成为第四任大汗。
综上所述,从历史来看,蒙古大汗的继位并没有固定的制度,既可以由前任大汗指定,也可以通过部落大会推选,更常见的还是通过实力来决定。蒙哥的突然死亡,未能指定继承人,这使得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开始了长达数年的争夺,合乎常理。
从蒙哥生前的偏好来看,似乎他更倾向于阿里不哥。蒙哥在位时,虽然将忽必烈派往漠南汉地负责经营,但他并未完全信任忽必烈。蒙哥将三弟旭烈兀派往远征波斯,四弟阿里不哥则留在身边处理朝政,表面上看,蒙哥对两位弟弟是平等对待,但实际上,蒙哥心中对忽必烈的顾虑逐渐加深。
这与忽必烈在漠南汉地的表现有关。忽必烈在此地积累了巨大的权力,不仅通过拉拢汉人贵族,吸引儒生谋士,还控制了大量的税收,甚至几乎将税收纳入自己私人账户。这些行为让蒙哥感到不安,认为忽必烈的实力已足以威胁到自己的统治。蒙哥在得知这一切后,开始严查忽必烈的税务问题,并对其进行打压,最终将其手下的许多文臣武将处死,而忽必烈自己也被迫暂时失势,直到蒙哥亲征南宋时才重新启用他。
因此,蒙哥生前对阿里不哥的偏爱更为明显。蒙哥与忽必烈之间的关系逐渐恶化,而阿里不哥则得到了更多的支持。
蒙哥战死后,忽必烈迅速采取了行动。尽管蒙哥的西路军已经撤退,忽必烈仍然决定继续攻击南宋,以保持自己对军权的掌控。直到阿里不哥亲自带领军队威胁到忽必烈在金莲川的据点时,忽必烈才被迫撤军。
金莲川,实际上就是忽必烈的私人“王国”。他在漠南汉地经营八年,尽管在最初受到蒙哥的打压,但通过与汉族官员和蒙古东道诸王的联合,忽必烈积累了大量的人脉与权力。最终,在1260年3月,忽必烈在这些支持者的帮助下,登上了蒙古大汗的宝座。然而,这时的蒙古帝国大汗并不像蒙哥在世时那样具有广泛的威望与权力。
忽必烈即位后,阿里不哥当然不会轻易放弃,他也得到了蒙哥之子玉龙答失等西道诸王的支持,并在哈拉和林登基。虽然阿里不哥在草原正统的地位和传统上更有优势,但忽必烈在漠南汉地的支持基础,尤其是汉地的强大势力,也让他不容小觑。
两位大汗的争夺战最终集中在甘肃、陕西、宁夏一带。阿里不哥试图通过占领这些地方来切断忽必烈与西北蒙古汗国的联系,但忽必烈的心腹汪良臣在甘肃武威击败了阿里不哥的大军,使得阿里不哥的计划破产。接着,阿里不哥向金莲川进军,但在开平城外再次被忽必烈击败。
随着战局的胶着,蒙古四大汗国的态度变得越来越关键。钦察汗国由于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选择旁观这场斗争;窝阔台汗国由于内乱,无法介入;察合台汗国因为权力更替和内部动荡,也无暇参与。唯一有可能影响局势的是远征波斯的旭烈兀,他虽然身处遥远的波斯,但在得知两位弟弟的争斗后,迅速决定支持忽必烈,并将波斯战区的领土划归旭烈兀统治。
最终,这场历时六年的争夺战以忽必烈的胜利告终。阿里不哥被软禁致死,忽必烈成为了蒙古帝国的大汗,而这一切的背后,正是强大军力和政治策略的较量。
发布于:天津市盛多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